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实云鼎国际4118welcome现金融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18
 20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迎来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环境危机。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好生态环境成了重要的时代议题。在这一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时刻贯彻于经济实践中,绿色经济、绿

  20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迎来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环境危机。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好生态环境成了重要的时代议题。在这一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时刻贯彻于经济实践中,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得到充分发展。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做好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刚刚结束的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上,李强总理在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良性循环等要求,离不开金融支持。基于此,本文将简述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探讨绿色金融的积极作用,并结合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一)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完善。我国早期关于绿色金融的政策主要针对的都是绿色信贷。2012年,原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其中第四条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并提出要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评估结果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2013年7月,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报送绿色信贷统计表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185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半年要报送绿况。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关于建立绿色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18]10号)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银发[2018]180号)两个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基础统计能力,定期报送涉及环境等风险企业的信贷情况,并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制定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指标。

  除了绿色信贷以外,我国关于绿色金融其他领域的政策说明也在不断丰富完善。2016年,我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对绿色金融整体下了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并提出一系列的创新型工具和手段,如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发展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等。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达了《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通知》,进一步对绿色金融项目进行规范,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价范畴从绿色扩充到了绿色金融,其中绿色金融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绿色、绿色证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等。

  (二)绿色金融不断丰富。从上述绿色金融的顶层政策设计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正不断完善,工具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

  关于绿色信贷,从我国2015年到2023年的绿色信贷余额量,可以看出我国的绿色信贷余额实现了快速增长(见表)。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了30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增速26.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48万亿元,主要投资在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其中投资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余额分别为13.09万亿元、7.87万亿元和4.2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38.5%和36.5%。从行业看,2023年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余额7.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余额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整体而言,我国绿色信贷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也体现出我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

  绿色证券方面,我国绿色证券的发行规模和前几年相比也有显著提高,结构也越来越丰富,包含债券、基金、股票等多个领域。绿色债券,在《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中被定义为是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的有价证券。根据Wind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一共发行了802只绿色债券,共计11180.5亿元,这也是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第二次超过万亿元。在2022年,我国发行了811只绿色债券,共计11705.7亿元。相比于2021年的8100.8亿元(764只)的规模,这两年绿色债券扩张迅速。“绿色基金”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良好发展,全国新增绿色私募基金数量自2020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比如,在2022年新增绿色私募基金达到161只,其中股权投资基金99只,创业投资基金62只。从投资领域来看,大部分的绿色私募基金投向了新能源领域。而“绿色股票”是一种较新的金融产品,仍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中国A股环保行业上市企业共计128家,在全国范围共有25个省份有A股环保上市企业。“绿色股票”目前也开始逐渐受到投资者的重视。

  绿色保险,在原银保监会于2022年发布的《关于印发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中,被定义为“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2023年我国转型金融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也有所增长,共发行转型债17只,规模为143.68亿元。同时,在政策推动下,探索实施覆盖保险产品、资管产品的大绿色金融战略。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全国绿色保险的保费收入达1159亿元,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达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发布保险金融产品230多种;相较于2021年,2022年新出绿色保险产品50余种,涉及能源转型、减污降碳、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

  除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我国在环境权益市场也有了显著进展,如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其中碳排放权交易近几年较受关注。2023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12亿吨,成交额144.4亿元,日均成交量87.58万吨,共有近3000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从产品类型来看,碳金融产品主要分为碳市场交易工具、融资工具和支持工具。目前碳金融的创新产品主要集中在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和碳债券等融资类工具,全国碳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规模逐渐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企业交易更加积极,市场活力逐步提高。

  整体上来看,我国绿色金融正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产品结构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在绿色金融产品中绿色信贷占80%以上,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的规模尚小。随着绿色金融规模的扩大,绿色金融在社会中的积极效果也会愈发明显。

  (一)最直接的影响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首先,绿色金融促进了可持续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发展。绿色金融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太阳能、风能提供资金支持,这些项目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例如,目前有许多太阳能公司都选择发行绿色债券来融资其太阳能项目,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生产以及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这样不仅减少了碳排放,也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次,部分绿色金融产品会投资于水资源管理、森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如2021年9月,中国三峡集团联合南方基金,在“长江保护主题指数”的基础上,开发长江保护主题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产品,既有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又可以给保护长江的企业带来实惠,实现共赢。除此之外,随着绿色金融的推广,还可以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绿色金融还带来了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其一,绿色金融可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环保、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通常是具有潜力的新兴行业。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助于刺激整体经济,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其二,绿色金融激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绿色金融鼓励企业投资研发环保技术和产品,如节能汽车、废物回收技术等。这类投资不仅有利于环境,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这种资金支持可以加速环保技术的商业化和普及,为跻身于环保的投资者带来互利共赢。其三,绿色金融促进了经济的结构转型。绿色金融通过支持绿色产业,将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更清洁、更高效的产业转型,可以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从微观角度上看,绿色金融能够提高企业等融资主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绿色金融项目通常需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既要评估企业自身条件,也要评估环境和社会风险。这有助于金融机构更深入地了解项目情况,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环境变化相关的风险,使得融资主体更有动力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除此之外,绿色金融促使企业采取更加长期稳定的经营方式,如采用清洁能源以及更高效的资源利用等,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降低了企业的长期经营风险。

  (四)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推动环保政策的实施。绿色金融的发展促使政府制定支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如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政策环境。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金融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合作,如通过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国家间可以共同投资于全球环保项目。它还有助于制定跨国界的绿色金融标准和准则,为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框架。

  绿色金融的积极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环境保护、经济增长、风险管理、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绿色金融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工具,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加绿色、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绿色金融的标准不够统一。从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到2022年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虽然逐步对绿色金融构建了较为统一的框架,但仍有缺陷。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尚短,而绿色金融涉及的领域范围较广,导致现有政策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比如目前关于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等产品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一些绿色项目的实际认定过程是由民间机构进行审核,使得不同地区绿色项目的评估标准和结果分析不一致,也导致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披着“绿色金融”的外衣给项目“洗绿”,造成部分绿色金融产品的质量难以保障。

  (二)信息披露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公告》《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环气候〔2020〕57号)等文件要求,金融机构要完善绿色金融项目的信息披露制度,但由于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披露的深度并不到位。就政策文件的执行力度而言,当前监管活动的发展未能完全跟上政策的更新速度,监管力度稍显欠缺,强制性较弱,减弱了文件的指引效果。就绿色项目本身而言,不同的绿色项目差别较大,专业性较高,所需要披露的信息也不尽相同,因此信息披露的细节完善也具有较大难度。很多金融机构面对绿色投融资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或者忽略了相关的特定环境信息,没有对现有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

  (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虽然绿色金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关金融产品主要是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在所有绿色金融产品中占80%以上。其他的金融产品,如各类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工具等产品占比较小,难以完全实现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没有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潜在优势。就绿色信贷产品的内容而言,大多数都集中于高污染类企业,同质性较强。除此之外,目前参与绿色信贷活动的企业大多数为规模较大、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而初创企业、小企业往往因为资金流不稳定等因素不能满足信贷条件而遭拒。同时由于大多数绿色金融产品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度较低。

  (四)区域间绿色金融发展程度不平衡。我国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根据《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3)》显示,在2022年至2023年绿色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有浙江、广东、江西、贵州和甘肃5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所在的省份以及北京、江苏、山东、上海、四川、福建6个地区。而海南、天津、内蒙古、青海、云南、宁夏、黑龙江、辽宁、吉林、10个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慢。整体而言,金融环境较好的地区以及政策试验区的绿色金融水平会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如何带动绿色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生态作用是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五)对绿色金融的认知不足。目前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和认可程度不高,只是简单地认为其风险大、收益周期长,因此并未太多关注。由于国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并不严格,不同地区、行业对信息披露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一些绿色金融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监管审核机构对相关信息识别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借此出现钻漏洞的情况,披着环保的外衣“洗绿”,降低了社会对绿色金融的认同度。除此之外,由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时间不长,相关专业人士较少,很多人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只是局限在绿色信贷,对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等内容认知不足,使得绿色金融在其他领域发展受限。

  (一)规范绿色金融标准。统一绿色金融的标准,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这既要顾及广度,考量到绿色金融领域不同产品的各个方面;也要顾及深度,对不同项目的细节把控到位。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如参考《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以欧洲行业标准分类系统NACE为框架,并不断根据金融项目的内容进行动态调整补充,紧跟市场变化。我国可以参考此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指引框架。另一方面,我国还要立足自身国情,完善好属于我国自己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在绿色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及时更新并完善相关分类标准、活动细节,定期对绿色金融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修订,充分发挥其指引作用。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披露信息存在问题,依旧存在“洗绿”现象。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审查体系,确保绿色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绿色金融领域的信息披露,除关注财务状况以外,还需要了解环境、气候相关信息。2017年由G20辖下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将气候风险与市场风险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环境与财务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开展对气候风险的评估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了绿色金融的资本配置效率,可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经验。除此之外,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体系,在中国仅为自愿披露(部分强制披露)。我国可以进一步发挥ESG评价体系的优势,找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外部机制发挥市场对企业的监督作用。既能够加强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了解,也能让企业更有动力改善自身的ESG评分,但这需要合情合理、客观公正的ESG评估体系作为前提。

  (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结构比较单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可以针对不同的环保领域设置差异化的财政政策,引导市场关注到不同的绿色市场。也可以对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增加补贴,丰富绿色金融市场结构。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应该进一步探索绿色金融的潜在优势,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不断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此外,还应主动开发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非信贷类产品,增强绿色金融工具之间的协同效应,并衍生出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产品,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平衡绿色金融的区域发展,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共享绿色金融的积极成效。因此,可以向绿色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推广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经验,打破区域壁垒,加强不同省份地区的经验交流。还可以扩展改革试验区范围,加深市场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并引导不同地区根据当地实情,打造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特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五)组建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机构和个人越来越多,随着绿色金融项目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除了机构和个人,一些政府部门也需要相应专业人士完善政策框架,引导绿色金融市场的正确发展。合格的人才队伍,是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向民众宣传绿色金融的相关知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绿色金融并参与其中。

  绿色金融理念是新时代下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理念,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中去。绿色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虽然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效果良好,但仍存在部分不足,需要各方的努力去优化改善。相信通过绿色金融,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年1月;云鼎国际4118welcome